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1800万辆,晋级全球最大汽车生产销售国。然而正当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之际,限购、治堵、政策取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很多人“不寒而栗”。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汽车社会”再次成为了汽车行业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究竟未来的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各大汽车集团掌门人在今年“两会”上来了一场“华山论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 关键词:新能源车应免征车辆购置税 面对不断攀升的油价,开车族对于使用成本低廉的电动汽车寄予厚望。但一想到万一开到路上没电了怎么办,购车欲望就没了。如果充换电站能像现在的加油站一样普遍,如果车快没电了,在充换电站内能比加油速度还快的换块电池,那么,电动汽车肯定成了大家竞相购买的“香饽饽”。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表示,这“两个如果”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随着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消费刺激政策退出、部分城市限购等,中国汽车业的扶持色彩正逐渐消退,部分专家认为我国乘用车市场从今年起增速将放缓。 但左延安认为,目前汽车销售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二、三线城市的需求潜力还是很大,不过,随着石油能源的紧缺,新能源汽车势必是重点,此次两会中他也提出了关于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建议。 对于什么时候能够买到便宜的电动汽车,左延安表示目前并没有时间表,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的难题和高价格还集中在电池上,就说现在12万的这批电动汽车中,电池的造价占去了大半,而且一次只能跑120公里,充满一次电需要五六个小时。 “若是电池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能量密度比现在高一倍,给车换电池也是可以的。”左延安对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还是很有信心,因为现在电池密度低,电动汽车的前后、底下都摆了电池,更换很不方便,今后,若电池的能量密度能提高一倍,重量轻、体积小的小块头电池就只需要装在车肚子里。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 关键词:中国汽车走出去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已成共识,我国汽车产业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完全可以成功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制订并实施以打响“中国车”品牌、引导优秀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走出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战略。 王凤英表示,制订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制订国家级“中国车”强制认证体系;对通过“中国车”强制认证的自主品牌,国家给予相关补贴和优惠政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我国汽车出口秩序,提高出口门槛;建立海外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各种咨询服务;适当引导和鼓励、支持国内汽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海外收购;政府企业联手,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尽快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国家商检部门将优秀自主品牌出口比较成熟的产品及时列入免检产品;做好国内国外的舆论宣传,提升消费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关键词:利用税收杠杆调动地方“治堵”积极性 当前,由于城市停车位数量滞后于汽车消费的增长,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致使很多车辆在道路两旁违规占道停放,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堵。 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已经很严峻,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营造良好的“汽车社会”,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为此,李书福表示,应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燃油税中央与地方分成,用车多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多,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为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环境;建设停车位,除了使用政府财力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投资和建设停车位,在收取一段年限的停车费后,将停车场无偿移交政府所有;在停车场规划建设方面,实施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刚性规划,加强对建筑工程停车场配建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管,大力开发地下和桥下公共停车场,积极发展立体式机械车库,最大限度地利用停车资源。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虽然有诸多政策限制,但业内人士分析,今后十年中国汽车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为此,由汽车带来的“城市病”也将成为政府相关部门、汽车厂家、普通消费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财税网 |